9月5日~6日,第27届中国纺粘和熔喷法非织布行业年会在温州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产协副会长李桂梅,中产协纺粘法非织造布分会会长陈立东,以及300多位纺粘、熔喷非织造行业人士参会。
高勇在致辞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改变,也为纺织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考验。2020年以来,医卫用和防护用纺织品行业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明显增长。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口罩、防护服等抗疫产品的支撑,才实现了正增长。截至8月底,我国累计出口口罩1300亿只,出口防护服13亿件,口罩、防护用纺织品的出口占整个中国出口总量超过4%,这是前所未有的,说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全球抗击疫情作出突出贡献。但高勇也指出,我们不能沉浸在现阶段抗疫成功的成果中,应当未雨绸缪。从长远来看,产业用纺织品依旧是全球纺织行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企业要做好后疫情时代应对准备,打好基础、加强研发、练好内功、积极拓展非织造产品用途,稳步消化当前激增的产能。
温州市瓯海区区长曾瑞华致辞时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团结统一,在防疫物资紧缺关头,纺粘、熔喷非织造行业挺身而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竭尽全力保障物资供给,在极短时间内,向全国提供了数以亿计的口罩、防护等防疫物资,发挥出后勤“军需库”的作用。当前,温州拥有20多家纺粘非织造企业,占全国产值一半以上。未来温州政府将继续大力扶持纺粘工业发展,打造更具区域竞争力的纺粘非织造产业。
会上,李陵申从2019年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发展概况、新冠疫情期间中国非织造布产业的贡献、新冠肺炎疫情后非织造布产业的社会责任战略、非织造布产业的总结和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他介绍道,2019年我国非织造布的产量622.3万吨,同比增长4.89%;中国出口非织造布105万吨、价值31.1亿美元,2015年至2019年,中国非织造布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年均增长9.45%和5.76%,全球市场对中国非织造布的需求持续高速增长。李陵申表示,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社会责任战略是加强与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对话和协作,通过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推动应用创新,推动行业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创造价值、共享价值。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行业将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征程。未来,非织造布行业将聚焦全产业链上制约行业高端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坚持创新驱动和需求导向,积极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新应用,提升中国非织造布行业全球竞争力。
陈立东汇报了中产协纺粘法非织造布分会第27届年会工作。2019年,我国纺粘非织造布行业继续深入调整,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应对竞争,狠抓技术进步和品控管理;引入智力支持,产学研结合更加密切。今年以来,纺熔非织造行业继续服务大局,为防疫抗疫作出重要贡献。一方面,面对防疫初期供求失衡,纺粘非织造行业肩负责任担当,3月上旬熔喷布产量便可满足7亿只口罩生产,减轻国家防护物资供应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纺粘分会也在组织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物料供求信息、转产防疫物资技术指导、协助政府物资调配、参与产品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疫情时代,我国纺粘非织造布行业应当确立随时投身防疫物资供应的战备思维、以“内循环”为主体建立经济发展新格局、高度重视过度投资带来产能过剩的风险、更加注重内部管理和质量提升、更加注重企业守法和诚信建设。未来,纺粘非织造企业应当瞄准质量管理制高点、创新技术制高点、技术装备制高点、人才培养制高点,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转换中,调整结构转型,提升竞争能力,跻身行业或地区前列。
贝里国际集团HHS事业部亚洲区市场部总监沈宁介绍了全球医用非织造的市场发展和对感控领域的影响。据她介绍,2018~2023年,全球医用非织造布市场对于纺粘、纺熔产品的需求预计年增长率在4.6%。医疗防护要求提升、成本保障需求增长、生产技术革新是医用非织造布在全球医疗市场应用的主驱动力。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一次性医用非织造布产品加工商逐步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区域。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医用非织造布市场需求明显提升,国内外企业纷纷投资或转产医疗卫生用品,她建议行业内企业应当理性投资、加强基础研究,建立产品研发基地、产品检测中心,有计划、有节奏地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企业特色、维护市场运作。
南开大学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戴金平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她表示,3月份以来,中国经济正在向常态快速回归,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恢复很好,大中型企业复苏状态良好,小型企业恢复情况比较差。截止目前,各行业复归水平分化很大,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已经恢复到常态,基础设施投资超出疫情前水平,制造业投资恢复较慢;因消费水平受就业和收入水平制约,消费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源于疫情对其他出口国生产能力约束,我国部分产品出口恢复良好,甚至超出预期。戴金平分析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突发事件,不会从根本上改善商业周期,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上半年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复工形势好于预期。她预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防疫物资市场需求都将保持高位。
在中产协纺粘分会第四届五次理事会上,经过选举,新增浙江金彩新材料公司陈胜平、湖北汇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何宇波、深圳市华爱深达科技有限公司邱华爱,盐城恒天无纺布科技有限公司洪星、湖北昌瑞防护用品有限公司龚德生为理事会理事。创新年会上,纺粘分会为新任理事单位授牌。
在9月6日举行的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王向钦介绍了防疫口罩国内外标准及检测常见问题。据她介绍,我国医用口罩分为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医用外科口罩(YY0469)、用即弃医用口罩(YY/T0969),非医用口罩包括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626)、日常防护性口罩(GB/T32610)、儿童口罩(GB/T38880);欧盟口罩分医用口罩(EN14683)和防颗粒物吸入式过滤呼吸器(EN149);美国口罩分为医用口罩(ASTM F 2100)和颗粒物过滤呼吸器(42 CFR Part 84),国内外对于各类口罩标准的主要技术要求各不相同。截至今年7月份,广检集团为全国12731家企业提供了口罩、防护服等防护产品检测服务,检测大数据显示,口罩产品整体不合格率为34.3%,其中,颗粒过滤效率总体不合格率为42.3%,防护效果总体不合理为89%。口罩检测不合格率高的原因并不是产品质量不过关,而是由受检企业资质不对等、参考标准不匹配、企业对标准认知不准确等多种因素导致。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王闻宇介绍了先进非织造材料前沿科学研究及发展。他表示,非织造材料前沿科学研究内容,一是包括生物基纤维、蛋白质开发应用、超级电容器开发应用等生物质纤维的开发及利用;二是包括超疏水整理、单向导水整理等功能织物整理;三是以太阳能蒸发器开发应用为代表的能源再利用;四是包括柔性纳米发电机开发应用、声能采集、力电转换新型压力材料开发应用等能量采集转换;五是以超灵敏柔性传感器开发应用为代表的智能传感器的研发。未来5年内,我国非织造材料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依托,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形成几个前瞻且具备特色的功能性纤维开发项目,未来10年内,推出规模性、多领域、高科技的研究成果,成为纺织乃至智能制造等领域最著名的研发基地及品牌。
伊特拉视像设备制造公司刘学文介绍了视觉检测为智能工厂带来的新前景。据他介绍,当前行业的变化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需求的变化,二是工艺的变化,三是企业智能生产、最优效率、最短工艺的改变。当前,终端品牌商要求非织造布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供应链产品,包括非织造材料及其相关印刷包装产品,这种趋势越发明显,伊特拉公司可以提供从非织造布原材料、非织造布印刷、离型纸涂硅/离型膜涂硅、透气膜印刷、外包装印刷到分切的全流程检测。伊特拉公司研发的智能彩色相机在高速条件下也可以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彩色与黑白检测同步实现。
在由中产协纺粘分会秘书长钱晓明主持的以技术与创新为主题的高端访谈环节,各位企业家从原材料、设备、技术、工艺、应用等方面探讨了后疫情时代熔喷非织造行业如何健康消化当前激增的产能。
在由东华大学教授靳向煜主持的以市场与质量为主题的高端访谈环节,参与座谈的企业家纷纷表示,后疫情时代,挑战大于机遇,应当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保障产业链上下游合理供应;加强自主创新研发,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凭借高端科技,打造稳定性强的智能化生产系统。
会议期间,高勇等一行在浙江朝隆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朝隆是中产协副会长单位,也是中产协纺粘法非织造布会长单位。该公司是集纺粘法、纺粘熔喷复合法非织造布生产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加工中心及数控轧辊、磨床专用设备。公司多个纺熔非织造装备研发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依托该公司成立的“中国纺熔非织造装备工程研发基地”以技术装备创新提升生产速度和产品性能,为纺熔非织造布的发展提供技术装备支撑。